文殊院位于成都市文殊院街,作為四川省、成都市佛教協(xié)會駐地,全國重點保護寺院。 文殊院占地面積82畝,殿堂房舍190余間。文殊院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7)。蜀王楊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847)修復,歷800余年與世并存。清順治元年(1644)全毀。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改名文殊院。 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筑,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里懸有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工藝精細,童顏神態(tài),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于民國11(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上萬冊佛經、文獻,如院僧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刺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fā)繡制的水月觀音。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fā)現3塊唐僧頂骨,現在一塊留存南京,一塊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一塊送給成都。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sys/images/WeiXin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