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廨,徐行數(shù)十步,就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堂名“詩史”,源于唐人在《本事詩》中說:“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杜甫生逢亂世,顛沛流離,他將自己所見所聞的萬方多難的社會現(xiàn)實,所感所嘆的民怨國恨,所思所想的輔君中興,完完全全用詩歌把它們記載了下來,表現(xiàn)了出來,讀其詩,如同讀一部反映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微的歷史巨著。這就是“詩史”二字的含義??梢姡瑢⒍鸥υ姺Q“詩史”,是后人對這位偉大詩人及其作品的極高評價。 詩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積最大的。其建筑體式雖為過廳式,但與大廨不同之處在于,此廳前后除中部留為進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磚砌成半樁臺,其上再安裝花窗來作裝飾性封閉,故與大廨有明顯區(qū)別,這是建筑師采用“同中求異”之法造成的變化效果。至清代,詩史堂仍是騷人墨客憑吊杜甫、吟詩唱和的讠燕 集之所,如今廳內(nèi)還陳列著兩臺古色古香的圓桌,使人回想起當時文人們揮灑筆墨,口占唱吟的情景。 今日的詩史堂,堂前懸有清人沈壽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聯(lián)(《杜甫草堂匾聯(lián)》有專文詳述),正中陳放著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手法,通過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準確而凝煉地刻劃出詩人憂慮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兩側(cè)楹柱上,懸有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草堂時撰書的一副對聯(lián):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聯(lián)文中,朱老總對詩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對草堂勝跡的熱愛與關懷之情溢于言表。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